人大代表风采丨黄超:返乡创业“追梦人”群众致富“引路人”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绥宁人大 作者:刘文忠 于海波 侯娟 更新时间:2023-2-20 阅读:19535次 |
||
新年伊始气象新,人勤春早农事忙。进乡镇宣传订单合作模式,升级改造育秧和烘干场地,成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春耕备耕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黄超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了希望。 黄超是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绥宁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新农人”,他放弃大城市工作,扎根乡村田野,推广新农机新农技,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带领乡邻增收致富。 返乡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追梦而行。“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对家乡自然有很深的乡土情怀。”1983年出生的黄超,是绥宁县武阳镇六王村村民,从小对农业耳濡目染,有着特殊的情怀。2005年大学毕业,先后到广州、长沙工作,进过工厂、做过销售,养过猪、开过店,凭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略有小积蓄,但他一直有一个农业梦,做一名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改变家乡、造福乡亲。 2010年,他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带着积攒下来的10万元钱回到家乡,并筹资20万元,承包了600亩田地种植水稻,学技术、购农机、成立合作社,追寻自己的“农业梦”。创业初期,凭着对农业的满腔热情,多产业发展,2013年至2017年种植水稻、红薯、加工红薯淀粉,因管理不善,导致了巨额亏损。2017年遭遇雪灾,投资200多万的红薯淀粉厂一夜间被大雪压垮。2020年连续45天的阴雨天气,导致700多亩水稻烂在田里无法收割,损失上百万。前期的亏损、接连两次遭遇天灾,真是雪上加霜,但黄超认准了农业这条路,绝不退缩放弃。2016年,成立了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成为湖南师范大学帮扶企业,得到了湖南省国资委的对口帮扶,建起了大米加工厂,创建了大米品牌“青坡司”“种植+加工销售”综合发展,公司经营有了好转。2021年公司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有了新工厂、新办公室,有了一条年产3万吨大米生产线,仓储能力1万吨,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成为了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年的坚持执着,十年的不懈追梦,终于迎来了满满的收获。 致富引路,在乡村振兴中探索新路子。“推广新农机农技,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带领乡亲致富”,这是黄超从事农业以来一直在努力追求、积极践行的目标。 从2012年的一台收割机开始,黄超在全县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合作社投资980万元,购置了44台套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提供耕、种、植保、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吸纳20余户贫困户,解决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带动武阳镇、瓦屋塘镇、金屋塘镇、关峡乡等乡镇3000余户种植优质稻10000多亩,户均增收达3000元。2022年又依托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绥宁县武阳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组织”模式,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合作社统一安排种植优质稻、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公司统一收购、制定保护价格,集中治理了9个村1000余亩常年抛荒地,增加了村集体和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务工群众返乡,为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致富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履职尽责,在为民服务中展现代表风采。“当代表,为发展助力,为民生代言,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担任人大代表以来,黄超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2021年,经过实地调研和思考,他提出了《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壮大集体经济》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抛荒耕地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部门和经管部门积极引导实施抛荒治理与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武阳镇2022年探索实施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组织”模式推进抛荒地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当好代表、为民建言的同时,他不忘社会责任,结对帮扶了4名困难儿童、资助了5名孤儿,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连续三年,通过务工、土地流转、以购代捐等形式帮扶贫困群众300余人。2022年11月,面对突发疫情,他踊跃捐款捐物,向绥宁县、大祥区捐赠10000多个口罩、2000公斤大米以及矿泉水、八宝粥等生活物资。 十年创业,历经风雨,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一片初心,不忘桑梓,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黄超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名新农人,我将扎根乡村,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推广新农机农技,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