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拧紧预算“水龙头”,零基预算改革显成效 来源:绥宁人大 作者:刘本廉 更新时间:2025-8-18 阅读:346次 |
||
绥宁县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中央及省市深化预算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零基预算改革对提升县域财政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将推动改革落地作为监督重点,依法履行全链条、嵌入式监督职责,有效破解改革难题,力促财政资源配置实现从“基数依赖”向“绩效优先”的根本性转变。 在人大持续有力的监督推动下,绥宁县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预算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有效提升,财政运行平稳有序,零基预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县人大常委会将零基预算改革列为年度监督“头号工程”,将改革推进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纳入常委会会议专项审议议题,明确监督重点与路径。常委会领导高位推动,及时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的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力推组建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专班,厘清部门职责分工,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为改革顺利推进筑牢坚实组织根基。 提前介入,夯实改革根基。年度预算编制启动前,县人大财经委即专题听取财政部门关于零基预算编制原则、流程及预期难点的汇报,组织人大代表和委员深入预算单位调研,精准识别改革初期适应性难题,形成问题清单与建议直报政府及财政部门。推动财政部门面向全县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系统传达改革精神,开展靶向性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各单位理解和执行零基预算的能力。 精准审查,严把编制关口。在预算草案审查环节,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零为基、以事定钱、以效促用”原则,铁腕把好“三道关”。“破基数”实效关,重点聚焦项目立项依据、支出标准、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精准性,确保“重点清单”(“三保”、债务还本付息、大事要事共38.65亿元)优先足额保障。“保压”力度关,重点监督非重点、非刚性、非急需支出压减是否到位;有限财力是否严格按“三保”、债务、大事要事、一般、其他五类支出顺序压减;行政经费、专项支出、“三公”经费是否按规定逐年递减。累计压减非必要支出4145万元。“绩效挂钩”深度关,硬性规定将绩效目标设定质量和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核心依据,评价结果必须与预算增减刚性挂钩。对绩效评价不佳的部门或项目,坚决提出压减或取消建议。根据2024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倒逼2个“差评”、1个“中评”项目整改。2025年预算安排时,压减3个部门工作经费25万元。通过绩效铁律,有效压减低效无效支出。 动态跟踪,保障执行刚性。预算执行中,要求县政府及财政部门定期报告改革进展和预算执行情况,按月报送财政收支报表,将政策清理、项目谋划、清单落实等改革关键环节及项目进展、资金拨付等全面纳入监督视野。深化运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对零基预算编制、执行、绩效数据进行实时查询和智能预警,实现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三保”资金的“穿透式”全流程监管。对系统发现的问题,均第一时间交办财政部门核查整改并跟踪落实到位,显著提升监督时效与精度。 县人大财经委注重日常监督,及时听取汇报,加强与财政局及县直部门的联系,督促建立常态化问题处理机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部门阻力、历史遗留项目清理、绩效目标偏离等难点堵点,及时开展专题调研或询问,直击要害,督促限期整改。持续紧盯财政“三资”统筹盘活,督促清理账户、盘活存量资金,找短板、堵漏洞、挖潜力。改革以来,力促清理整合财政账户22个,盘活存量资金2.46亿元,激活“三资”49.47亿元。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源头管控和过程监督,推动停缓调撤项目5个,压减投资2.3亿元。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监督推动编外人员精简101人,督促落实厉行节约16项措施,加强资产配置及信息化建设集约化管理,规范机关公物仓,严控行政成本。 目前,绥宁县零基预算改革全面实施,“绩效优先”理念深入人心,“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地生根,财政资金统筹有力,干部职工待遇(包括事业人员绩效奖励)全部落实到位,财政资金支付运转顺畅。实践充分证明,人大的依法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显著强化预算约束刚性和政策执行力,大幅提升财政统筹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零基预算改革纵深推进、取得实效的关键保障。 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巩固深化监督成果,聚焦健全改革长效机制、提升绩效管理深度、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强化“三资”统筹管理等关键环节,依法履职尽责,创新监督方式,不断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财政保障。 此文转载人民之友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专栏文章 |
||